图片
本文编号 241017全文共有 4200 字如果觉得页面很长那是因为留言很多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决策。决策可大可小。大到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在哪个城市发展,选择买什么样的房子,和谁组建家庭……小,则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晚上吃什么,周末如何度过,穿什么衣服出门,买哪个牌子的家电……诸如此类。可以说,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由许多个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决策,累加起来形成的。从这个角度说,想让我们的一生过得更好,其实就等同于:如何在面临这些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决策时,能尽量做出更好的选择。但其实,做出更好的决策,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不但高度依赖于我们内心的主观效用和价值判断,还依赖于我们的「决断力」—— 也就是不被纷纭复杂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所干扰,能够清晰听到内心的声音,做出明晰判断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今天想跟你分享的话题:如何提高我们的决断力?它未必能够帮你做出「更正确」的决策,但一定能帮你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拨开眼前的迷雾,更果断地采取行动。图片
我想先请你一起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现在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经过一番思索,你选择了其中一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发现这份工作并不像你一开始想的那么好:公司表面光鲜但背后有很多潜藏的问题和矛盾,日常的工作并不像你理解的那么有意思,而且这条业务线可能很快会被砍掉。总而言之,跟你一开始看到的有较大的落差。这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你会不会非常后悔,觉得自己选错了,总是在想「如果当时选了另一份工作就好了」?如果你不会,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相当理性的人。但是,许多人很容易陷入这个陷阱里。他们会觉得:这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没有选到「正确的选项」,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发生,遭遇到这样的困境。这种思维对不对呢?其实是不对的。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后面发生的这一系列坏的因素,都不是你一开始能够预见到的。它们既不是你在进入这家公司之前能够了解的,也不是你能够控制和干预的。也就是说:你在一开始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并没有犯任何错误。你之所以觉得这个选项不够好,并不是它一开始就不够好,而是它后面自己变差了。你既然从两个选项里「经过一番思索」选择了它,就必然有你的理由。即使这个理由在事后被发现是错误的,但在选择的当下它就是合理的。即使重来一次,给你同等的信息,你依然有很大的可能会继续选择它。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呢?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我们总会在潜意识里,把太多的东西添加到当前的决策上。包括做出选择之后后续发生的所有一切,我们都会归因于这个决策。这种心态,正是阻碍我们做出良好决策的关键。图片
当一个习惯了这种心态的人,面对一项比较重要的决策时,他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会产生一种恐惧:对「我会不会选错?」的恐惧。这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结果,比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手头的决策上,导致拖延和延误,白白浪费时间,让别人都不得不等他,甚至错过最佳的时机。特别容易钻牛角尖,反反复复思考不同选项之间的区别,拼命想从中找出优劣势,导致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以至于影响日常生活。对自己高度不自信,即使做出了选择,也经常自我怀疑:另一个选择会不会更好?我的选择究竟是不是对的?从而陷入无意义的内耗之中……这种现象,往轻里说,就叫「选择困难症」。如果只是关于日常生活小事的决策,那影响也不大;但是,当一连串的决策纷至沓来,每一件都需要这样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去分析和思考时,问题就来了:你特别容易被这些决策和选项所击垮,应对和处理的速度跟不上它们到来的速度,大脑被海量的信息占满,从而导致「决策瘫痪」。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特别容易感到疲惫不堪,总觉得有非常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但大脑转动又特别凝涩,很多时候只能草草做出一个选择,但之后又容易感到后悔,批评自己「要是当时再谨慎些就好了」……这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的状态越差,就越难以应对新的决策;而决策的结果越不满意,又会进一步加剧自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从而愈加害怕决策的失败。这可能就是许多人遇到的问题: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去做出好的选择,而是出于对决策失败的恐惧,自己限制了自己做出决策的能力。图片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最首要的一点,就是从前面说的心态入手。也就是:不要过度担忧不确定的结果。我们特别容易犯线性的毛病:正是因为我选择了A,所以导致了B;因为发生了B,所以导致了C……像这样一连串下去,最终发生的一切负面的结果,都会归因到最初的原因 —— 也就是「我选择了A」上面。但实际上,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世界是一个多元的、非线性的模型。它更可能的情况是什么样呢?是:我选择了A,于是导致了B。然后发生了CDEF,它们跟B一起共同导致了最终的结果。在这个例子里,我能控制的只有A到B,至于CDEF,它们是跟我无关的,是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既无法被预见,也无法被干预。简而言之,请记住一个结论: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模型。很多时候,一个结果是由诸多外部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运气和概率。在这些因素里面,我们能控制的往往只有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我们无法知道、也无法控制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帮助你减少对于决策失败的恐惧。一个决策,最终带来了好的结果,不一定是因为我「选对了」,而是由诸多外部因素机缘巧合所共同形成的。同样,一个决策,最终带来了不好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因为我「选错了」,更不是说它「失败了」,而同样是由诸多外部因素共同构成的。所以,下一次,当你面对一项决策的时候,如果你依然感到犹豫,担心自己会犯错,那么不妨对自己说:跟随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做好当前所能做的,不要对结果抱有过高的期待和要求,因为有许多因素是我们无法确定的。这可以帮你轻装上阵,降低心理负担,减少在决策面前无谓的思考和内耗。图片
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同样非常重要:不要美化未选择的道路。我们总是容易犯一个错误:把没有选择的选项不断地进行美化,给它添砖加瓦,幻想自己在另一种可能性上一切顺利、满载而归,然后把它跟现实做对比,愈加感觉到跟现实的差距,从而活在自怨自艾和后悔嗟叹之中。但这种想法是真实的吗?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当我们选择了一条路之后,手机软件开发需要多少钱我们会接受它有各种各样的波折和变化,但却要幻想没有选择的另一条路一马平川,没有任何阻碍和坎坷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移情罢了。我们总是可以给它加上各种各样的期待和想象,赋予种种意义,不断地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厌倦和沮丧,添加在那个没有发生过的「另一种可能」上。它不但会不断告诉你:你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并且还会不断提醒你:你的现状不够好,而你原本可以更好。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相当于是在做什么呢?你相当于为自己构造出了一个「另一种可能发生的未来」,另一个美好的、理想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的「我们自己」,总是会显得更加理智,更加英明,更加敏锐,更加果断,更加无懈可击。在那个「可能的未来」里面,我们总是会做出更好的选择,清楚地权衡风险,遇到问题时能冷静思考,处理手段干净利落,一切都踩在最正确的点上。然而,这只是在用一个虚假的幻象,为自己构筑一个安全屋,把自己藏进去,企图逃避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冲击和威胁罢了。所以,一个更好的思路是:不要美化未选择的另一种可能性,它同样可能发生种种变化,同样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坚定地相信一点:对于你所作出的每一个决定,只要你在作出决定时认真地考虑过了,那么这个决定就是当时的你所能够做到的「最好」。图片
第三点:不要停留在过度分析上。许多人总是觉得,我再多花一点时间、再思前想后,兴许就能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漏洞和问题,得到一个更全面、更审慎的结论,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但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在你的经历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有多少次是能够发现「哎呀,我遗漏了这个要点」,从而对结果更有把握的?又有多少次,当你殚精竭虑、反复思量之后,最终跟一开始的结果并无不同,只是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绝大多数情况,应该都是后者。大多数时候,我们等待的其实是什么呢?是一个决定性的信息,要么能够帮助我们直接选择一方,要么能够帮助我们把问题「解决掉」,不需要再进行选择。但这本质上是一种逃避,你只是在害怕做出选择,而在不断地拖延罢了。更好的思路,是带着概率的心态去看待事物:距离当下更近的,我们对它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会有更高的确定性;而距离当下更远的,我们对它拥有的信息更少,它可能受到的干扰因素也更多,因此我们对它的确定性会更低。我们只能对高确定性的事情负责,没有办法对低确定性的事情负责。因此,无论任何时候,当我们做出决策时,我们要确保的是:在这个时间点的当下,我们拥有充分的信息,了解在做出决策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后果,并基于这个信息和理解去判断。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就已经很好了。图片
最后,分享几个简单的小技巧,帮你更好地采取行动。1)将行动设为默认模式如果你在「做」和「不做」之间犹豫,那么,除非有非常明确的理由不去做,否则都请优先考虑去做。原因很简单:正如我之前在文章里提到过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作「后悔的时间模型」。它指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会令我们感到后悔的,往往是「没做的事情」,而不是「做错的事情」。生命的一大意义,就在于行动和体验。如果一切都畏头畏尾,不敢放手去做,那么生命也势必会失去许多乐趣和价值。2)为决策设定截止期限我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在面临决策的时候,先判断这个决策是否重要、是否值得我花心思去思考;然后,再判断不同选项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根据差距设定一个截止期限。差距越大,期限越长;差距越小,期限越短。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两个选项都差不多,那么有必要斤斤计较吗?没必要,随便选一个就行了,反正结果都差不多。没必要对任何决策都追求完美,追求一定要得到最优的结果,这会使得我们殚精竭虑。很多时候,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腾出来,用在其他地方,会比耗费在相差无几的选项上、硬要选出一个「最优解」,效益高得多。3)跟随内心的声音就好对于喜欢过度思考的人来说,有时候想得少一点,反而会更好。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摒弃过度的思考,而更多地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你喜欢什么,排斥什么,抗拒什么,想要什么,愿意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你的思考未必能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但你的内心一定能。很多时候,当我们面临一个决策时,我们的内心其实已经给出了选择。我们的思考以及获取信息的奔走和忙碌,其实只是为了印证这个选择,或者给自己更多选择它的理由。那么,让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跟随内心的决定就好。你真正想要的,只能从内心找到。图片
—— 闲聊时刻 ——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吧。要做出更好的决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决断力。而影响我们决断力的是什么呢?是对于决策失败的恐惧,它会反过来作用于每一次做决策之前,导致我们陷入决策瘫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三种良好的心态:1)避免过度担忧不确定的结果,要理解世界是一个多元模型。2)避免美化未选择的道路,要分清幻想和现实的差别。3)避免陷入无休止的过度分析里,要自己设定好决策的边界。以及其他三个小技巧:将行动设置为默认选项给决策设一个截止期限多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国庆发了一个日常锻炼小妙招,没看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喔:大家好,国庆快乐!正值国庆佳节,今天...欢迎你分享,留言,在看以及,欢迎将我星标这样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推送喔————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请注意,你也许一直在犯这个错误:过去视角和未来视角
如何让内心变得更强大?
经常感到心情压抑?或许是这个原因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拜仁大胜科曼传射,赛后他透露已着眼未来比赛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