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软件需要多少钱-软件开发价格 AI时代,记者会被替代吗?
你的位置:做软件需要多少钱 > 软件开发价格 > 软件开发价格 AI时代,记者会被替代吗?
软件开发价格 AI时代,记者会被替代吗?
发布日期:2024-12-24 16:14    点击次数:140
app开发

半月谈评论员潘晔

从自动驾驶出租车,到人形机器人,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最新一次发布会让人感慨,高科技产品已经不再遥不可及,越来越多的职业、行业正在被颠覆与重塑。

那么,在人工智能的洪流中,记者这个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如今“AI记者”已经出现,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好比人人都有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自己的生活感悟、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

记者,如果只是“记录者”,人工智能的自动化写作与内容生成功能,几乎可以“秒杀”一众记者,且效率更高、逻辑性更强。但要是问AI记录、采写的内容是否属实,判断是否可靠,就很难说了。毕竟,这是被大数据“喂”出来的“新闻”。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既包括宏观的整体真实,也包括微观的局部真实。记者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是基点,更是底线。如果让AI记者去做蹲点札记、一线观察、走访见闻等亲历式报道,它们或许可以亲赴现场,如实记录下所见所闻,却无法采写当下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也无法凭经验搜寻到重要线索或采访对象,并尽可能多地采集重要信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当事人的处境。

一篇真正走心的报道,隔着电子屏幕也能直抵人心。它也许不如AI快,不如自媒体有趣、猎奇和能够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但它就像那些长在泥土里的花,沾着露珠儿,带着虫眼儿,是长出来的,不是做出来、“喂”出来的。

记者,不只是“记录者”,也是“亲历者”。不管是在战争、灾难的最前线,还是在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最需要发声时,记者总是冲在第一线,与真相站在一起。一位专业的记者,报道中会尽可能保持中立,用平和的提问让采访对象说出他们想说的,尽量全面地去看、去体会、去感受,不扣帽子、不贴标签,几近白描地呈现。

因为“记者”这个身份,会约束他们表达自己好恶的本能,在一篇报道中提供尽可能多的事实。真实记录,真诚表达,既要“唯真”,也要多一些思量。

AI也许善于深挖信息,但未必善于深挖新闻。相对于“AI泄露隐私”的槽点,专业记者更多是秉持“保护个人隐私高于仅满足公众窥视欲的真实”的理念,在报道真实的前提下,选择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公众趣味。真实记录变化的时代,真诚面对变化中的每一个人。

记者,不仅是“亲历者”,也是“守望者”。网络时代,舆论喧嚣,反转的“剧情”左右横跳、难辨真假,真相在不同利益群体的撕扯中呈现出不同侧面。

在一些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舆论事件中,AI可能在算法的加持下,根据不同用户偏好,精准地将不断极化的信息投递到他们的“茧房”中,不考虑对个人或社会的影响。而专业记者面对类似事件时,可以采访热搜榜上的当事人、“罗生门”中的目击者,软件开发资讯或是在暗访中有新的发现,可以让各方的声音都发出来,不让任何一方失语,让真相在“阳光”下越辩越明。

AI、直播、社交平台……不管媒体以什么形式出现,优质内容都可以通达所有渠道、所有平台。一些传统媒体一味求新,浮于表面,讲究形式,放弃了自己的真正优势,这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把自己拉低。

新闻是有品格、有力量的。这品格和力量,来自求真务实的作风、旗帜鲜明的立场、一心为民的情怀。好记者如好匠人一般,用心做擅长之事,扎扎实实打磨内容。只有静下心来,守住初心,才能在纷繁复杂、乱花迷眼中守护真相,守望新闻理想。

记者,不仅是“守望者”,更是“行者”。一位专业的记者,总是葆有对未知的好奇,对社会丑恶现象和落后面貌的批判,并且始终葆有对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温情,对美好未来的追寻……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专业的韧性和坚守中。

行者的“行”,不止是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更是发乎于心的“践行”,是躬身于一线。作为超级学习者的AI,通过训练可以一分钟快速成稿,实现7×24小时全天候在线同时与多人交流互动;作为记者,需要日积月累训练的,却是抓取细节以及贴近人心的能力。你与受访对象走得越近,对他所处的领域理解得越深入,他对你就打开得越多,与你的交流就越有温度。

许多时候,一篇报道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结论”或“意义”,而是一种闪闪发光的生命状态,是一段极致经历中的精神力量,是藏在受访对象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那些仅属于他们的东西。即便是一些反映宏大主题的报道,也一定是从具体场景或人物切入,慢慢将他们的故事一点点展开,从对个体的关照,逐步进入宏大叙事。

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外卖员、货车司机……AI也许可以给他们“画像”,但记者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体验式报道,直达他们的内心。通过叙述他们的生活状态、所想所愿,描绘他们的生存图景和精神世界,展现社会现实中的问题乃至发展变革中的挑战。

采访的终极目的,是带领读者认识社会、认识人。所谓的走心报道,既要“接地气”,深入基层、沉得下去,也要不断向内求索,走到表象背后探寻本质。

每一位记者笔下的文字、镜头中的画面,都是对时代变迁的记录,滴水见日,管中窥豹。而每一次采访、每一个选题,都会让记者重新回到起点,在报道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在一次次坚守与挣脱中不断打破、重建、向前,不是打败谁,而是战胜自己。

行者无疆的脚步、汪洋恣肆的笔墨,每篇报道写到最后实则是在写自己。回看一篇篇报道,好似在复盘自己的成长。每一名优秀的记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无可替代,AI也不可以。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11期

原标题《AI时代软件开发价格,记者无可替代》